
●【故事的療癒力量~敘事、隱喻、自由書寫 】文字書摘
(文/周志建 出版/心靈工坊)
文字書摘
◎轉化並非無痛苦,而是透過敘說,讓人可以穿越苦楚、走進生命裡頭,去遇見苦難的意義及其背後的美麗靈魂。
◎故事的療癒,讓人重拾生命的本來樣貌,並讓受苦的生命感到被珍惜、被禮敬,這也是敘事治療最核心的目標。
◎敘事治療等於故事治療。
◎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,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,進而重寫生命故事,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,十分神奇。
◎聆聽故事也需要一種感動,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。
◎敘事就是說故事。
◎只有生命,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。
◎真理,就藏在故事中。
◎只有生命可以教導生命。
◎吉姆洛爾「生命即是故事,故事即是生命。」
◎一個人不可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。
◎隱喻故事,常常是引領個案通往「領悟」的通路,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。
◎命名也是一種隱喻。
◎故事是活的,透過「對話」,故事才可以生生不息。
◎經驗永遠不會白費,經驗是我們最好的老師。
◎所有的發生,都不是意外,也不是巧合,都是有意義的。
◎人,總在自己最脆弱、最低潮的時候,才會「觸底」去碰觸生命最底層的東西,往往人生最晦暗的時刻,也是人最靈性的時刻,那時我經常問自己: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我的人生要如何去何從?」
◎知識與自我認同是從社會互動中建構而來。
◎生活在體制中被「體制化」的人,是害怕改變的。
◎缺乏自覺與行動人是死的。
◎有時不是別人不給你,是你自己不敢要,問題出在自己。
◎學敘事,你得會聆聽故事,你得進入到人的生命裡面去,這件事靠的是感覺、想像、直覺、感通的能力,那是一種同理心的能力。「只有生命,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」,這是做敘事的要訣與精神,然而,很多人卻不解,因此儘管學了多年的敘事,依舊停留在問話技巧的練習,如此永遠進不了生命(敘事)的殿堂。
◎翁開明老師的敘事教導,回到敘事的本質,強調聆聽生命的基本功。
◎應境而修,人生,每一個「境」、每一個我所遇到的人與事,都是提供我「看見自己」的絕佳修行好機會。
◎故事是最好的教導
◎說故事分享生命只是一種很美的敘事實踐
◎經驗是最大的權威
◎ㄧ個治療師必須先治療自己,先走進自己的生命,才能走進別人的生命裡。「一個治療師自己走的有多深,他的個案也才能走得有多深。」
◎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「再經驗」,「再經驗」指的是當我們「再說」故事的時候,我們開始以新的觀點、角度,去看待過去、理解過去的發生,於是,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「翻新」,並帶出「多元」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,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所在。
◎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,生命就被困住,而當老故事得以「再經驗」時,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「新意義」,意義是重要的,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,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白白發生的,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、它的意義,我們需要找到意義,生命才能往下走。但這個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,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,當我們「反覆敘說」時,意義才會現身,找到意義,生命就有出口,傷痛就得以療癒,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,釋放自己,生命不再拉扯。
◎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,不是自艾自憐,更不是在自我炫耀,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「經驗」帶到此時此刻,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、理解他。
◎人生其實有很多無奈與苦難,這跟我們當時存活的社會大環境有關,敘事幫助我們做「脈絡性的理解」,於是我們對自己的受苦才能有慈悲與多元的理解,故事聊癒,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寬容與理解,這就是愛自己。
◎寬恕是最好的治療。
◎蘇格拉底: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,是不值得活的人生。
◎做出另類選擇動能的原來是自己的任性。
◎我體會到:「自我」其實是在一次次生命的遭逢與經驗中,靠著自身與人們、社會、際遇的互動,逐漸長出來的東西。敘事的社會建構概念如此告訴我們,所以我們得說故事,不然看不見隱藏在多元複雜社會脈絡中的自己。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,透過他者的映照,這是社會學的鏡子理論。
◎生命並非一個發現的過程,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。
◎在說故事中,不斷地開展、蛻變、轉化。說故事讓生命得以生生不息。
◎神化學大師坎柏英雄之旅書中一段話:如果一個人最初沒有走自己想走的路,到了中年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?你爬到梯子的頂端才發現梯子放錯了牆,我想,當你碰到這樣的處境時,最需要的就是把牆打穿。
◎牆是 我們的恐懼、習性、僵化的價值信念,它來自社會文化、主流價值與過往的舊經驗,牆,阻隔了我們與自己相遇,阻礙了我「成為我自己」,如果不說故事,你就看不見,看不見,人就四處碰壁,把自己撞得鼻青臉腫。
◎艾克哈特·托勒:幾乎每個人的能量場中,都帶著累積已久的過往情緒傷痛,我稱之為「痛苦之身」。
◎一人故事即眾人故事。
◎海德格:知識,不是固定嵌在教科書裡的東西,存有的真理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知識,就存在自己的生命體驗與行動當中。
◎說故事是一種「轉身」,一種反身自照。
◎「成為故事」這件事決定了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。
◎說故事是一種「發聲」,發聲是一種行動,行動就產生力量。說故事也是一種自我探索、療癒的歷程。
◎生命之道(知識),不是藏於經書本身,而是展現在閱讀者能夠回扣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去看見、去反思、去實踐,這就是故事所給出的「道」。
◎伊麗莎白:「我們不想分享心中秘密的傷痛,你的傷痛就會變質,我們因為無人作伴所感受到的孤單、痛苦、恐懼與渴望,就會變成疏離、嫉妒、怨恨、比較。
◎說自己的故事,就是代表著:我承認、我接受,「這就是我」。
◎說故事,讓生命成為真實,這就是生命的煉金術。
◎當你接受你被給與的困難時,門就會敞開。
◎生命很弔詭,你越要完美,就越不完美,你越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生命卻因此變得真實而美好。
◎把我的惡重新洗禮為我最大的善。
◎說故事,會叫人看見生命內在的渴望,給出人生的方向,並產生行動力。
◎史東「沙發上的說話課」一書中說:「失去故事,人與人之間就失去寶貴、豐富的聯繫。」
◎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,他的生命就開始產生流動,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,他的軀殼就有了靈魂。
◎要相信生命自有它的出口。
◎案主要不要改變?何時改變?生命自有它的節奏與韻律,我們得尊重。
◎余德慧:「生命的療癒,必須超越治療,發展出一種[存在性相隨]的深度陪伴。」
◎集體說故事,當中創造一種關係的連結,也就是生命的連結。
◎在團體中,透過故事的聆聽與回應,我們創造了一個集體療癒的空間。
◎當我們給出隱喻的同時,也帶出一種深刻的自我覺知,隱喻有如神奇魔法般,給著一種深度的看見。
◎隱喻是一種譬喻,ㄧ種圖案式的想像,比如像陀螺轉不停就是隱喻很忙。
◎隱喻的故事,經常是引領個案通向領悟的管道,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。
◎在別人的故事裡,讓我們同時看見自己,這是說故事所帶出的集體療癒。
◎說故事就是發聲,發聲是一種權力的象徵,透過讓爸爸說故事,讓這個家庭的家庭動力也產生改變。
◎故事是有滲透力的,你給出的隱喻和愛,它會留在孩子心中一輩子,成為他日後遭逢困頓時活下去的動力。
◎我們的受苦經驗,反而會成為我們助人的最大資源。
◎沒有唯一的真理,一切問題都取決於人自己的詮釋。
◎語言是有力量的,我們都是被說成的。
◎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今生,來到這個世界的專長,幫自己重新命名。
◎給出隱喻的同時,也為自己的身分做出了定位。
◎自由書寫:書寫其實是一種修行,它就像禪修一般,幫助你靜心,讓你回到自己的中心。
◎擔心什麼?生氣什麼?到底在乎什麼?
◎自由書寫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在,在那個書寫的片刻,與自己的靈魂相逢,那是一個充滿靈性療癒的片刻。
◎狂野寫作:書寫是一道裂縫,通過它,你可以爬進一個較寬廣的世界,進入你的荒野心靈。
◎何謂奇蹟:只要在每天的生活中,創造一點小小的不同,那你就已經在今天的日子裡,創造了一個奇蹟。
◎情緒過不去,你的理性與智慧就出不來。
◎自由書寫的美感,來自於它的真實,它活生生地展現生命此時此刻的真實。真實就是力量,其實就是美麗,自由書寫的美感,一部分來自於隱喻的使用,因為隱喻的文字會帶出深刻的自我照見。透過隱喻的描述,除了讓我們對自己生命有更深入與生動的看見之外,隱喻的表達,更經常引領我們進入靈魂的深處,讓幽微的心靈被照見。
◎最近你的生活過得如何呢?如果要用一個隱喻來形容自己,你的腦海裡會出現什麼畫面呢?
◎語言創造真實,也創造了一種存在的關係。
◎一旦大聲說出來後,語言就變得更加真實,而且你同時也會產生付諸行動的動力。
◎朗讀是一種宣告,透過這個儀式,人們不但彰顯了自我主體性,無形中也提升了自我價值。
◎朗讀、發聲也具有塵埃落定的定錨效果。
◎文字書寫是一種靜態的展現,而讓之發聲是一種動態的傳輸。
◎透過朗讀,把生命內在的真實給抽出來,真實,本身就是一種力量,那種力道,使生命得以统整,帶來無法形容的療癒。
◎如果生命可以更安穩一點,人也會感到幸福。
◎所有外在的發生,都在自己的內在。
◎生命自有它的出口,最終人會走出來的。
◎心靈寫作:用寫作來修行,幫助自己洞察生活,使人心神清澄。練習書寫意味著,最終你得全面探索自己的生命。
◎沒有過去,過去是不存在的,人唯一擁有的是現在。
◎故事不是一個「固定不變」的東西,透過敘說,故事會不斷產生流動、變化,而且每次說,每次都不一樣,這意思是:人無法改變過去,但我們可以改變「對過去的看法」,透過不一樣的詮釋,人的故事就會改變。
◎故事裡透過反覆敘說,我們把故事從過去帶到現在,讓我們重新經驗它、理解它,並重新賦予它新的意義,於是,人們從舊故事中得到解脫,這就是敘事所帶出來的故事療癒。我們的過去只存在此時此刻,並不在某個獨立的片刻中,過去事件,在我的敘說裡,延續了它的生命。
◎好好擁抱過去時,才能學會好好活在當下。
◎書寫後的相互朗讀,在創造一種說者與聽者之間兩造的人際關係的連結,人是社群動物,我們需要人際、需要關係,在關係中的互動,會幫助我們確認自己的存在,在朗讀中,聽著扮演一個見證角色,當你的聲音了被見證、被確認、被回應之後,你的「在」也在當下被確認了。
◎自由書寫完畢後,自己一個人對著牆壁朗讀,再次朗讀給對方聽,再次在大團體中朗讀給大家聽,這三層次的朗讀發聲,聽眾由自己、一個人、到眾人是有意義的,透過不斷朗讀,我們不斷做宣告「這就是我」,我是值得被聽見的,這個發聲歷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