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●「西藏生死書」書摘(作者:索甲仁波切 出版:張老師文化)
◎大多數人希望死得安詳,但若生活充滿暴力,心中總是被憤怒、執著、恐懼等情緒控制、顯然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。
◎死亡那一刻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經驗
◎一位有成就的禪修人,能夠藉著他的實際死亡來獲得極高的證悟。
◎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,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。
◎以無限的慈悲、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。
◎無法好好的面對死亡,即無法好好活著。
◎在某種程度上因緣就是業力。
◎能讓上師引導走過死亡是福氣。
◎痛苦是一個深度自然淨化過程的一部分。
◎很多人認為死亡不過是毀滅和失去一切,換句話說,大多數人不是.否定死亡,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懼中,連提到死亡都是一種忌諱,甚至相信一談到死亡就會招致不幸。
◎人們常常犯了輕視死亡的錯誤,他們總是這樣想:「嗯,每個人都會死,死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,死最自然不過了,我不會有甚麼問題了」這個理論很美,但到了臨終的那一刻就不太妙了。
◎死亡並非終點,它留下未來世的憧憬,賦予現世生活神聖意義。
◎若人相信有來世,他們的整個生命會改觀,對於個人的責任和道德也將了然於胸,若不相信有來世,他們必然創造出一個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社會。
◎臨終的人需要愛和關懷,也需要一些更深遠的東西,他們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。
◎威力最大和最富潛能的是死亡那一刻。
◎對已經為死亡做了準備和修行的人來說,死亡的來臨並不是失敗而是勝利,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。
◎對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脫的修行。
◎學會怎麼死亡的人,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。
◎心就像跳蚤般跳來跳去,而念頭會無端冒出來。
◎觀察自己的生活,就可清楚發現自己一生都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
◎傑西仁波切:計畫未來就像在乾枯的深淵裏釣魚,再怎麼努力都不能盡合汝意,還是放下一切計謀野心吧!如果你要思考些什麼的話,請想想你飄浮不定的死期。
◎巴楚仁波切不像常人一樣在新年時慶祝和祝福大家新年快樂,他通常都會哭泣,原因是覺得「又過了一年,而許多人依然毫無準備的更接近死亡。
◎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,我們不會知道。
◎死亡是真實的,而且毫無預警的降臨。
◎鮮明的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:觀想死亡時的感受、痛苦、悲慘、無助、親友的憂傷,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。
◎十二世紀大師惹巴格堅: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、準備、準備,只是對下一輩子沒做準備。
◎英國一位瀕死婦女接受媒體訪問只想對在世的人講一句話「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」。
◎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他要完成和學習的東西,譬如分享更多的愛,彼此更加慈愛,發現人生最寶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與愛,而不是物質。
◎有時回顧生命同時,會有莊嚴的「光之生命」出現,當與「光之生命」相會時,各種見證突顯了人生唯一重要目標「學習愛別人和獲得知識」,當光出現時,有人會問你「你做了那些事足以證明你並未虛度此生?」或「你到底做了那些利益或改善人類的事?」
◎我們一生所作所為,造就了我們去世的模樣。
◎佛陀說:「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,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的律動,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,就像急流沖下山脊,匆匆消逝。
◎佛陀臨終前說:「在一切足跡中,大象足跡最尊貴,在一切專注禪中,念死最為尊貴。」
◎生者必死,聚者必散,積者必竭,立者必倒,高者必墜。
◎整個宇宙不過是「變化、活動和過程」而已。
◎我們真正擁有的是「當下」此時此刻。
◎悲傷讓我盲目,以為只有我受到死亡的折磨。
◎宇宙間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法則:一切都在改變,一切都是無常。
◎瀕死經驗重要的啟示:降低對死亡的恐懼、較能接受死亡、增加對別人關懷、更加肯定愛的重要、追求物質的興趣減低、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層面和精神意義、較能接受來世的信仰。
◎死亡裏存有希望。
◎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。
◎癌症之類的疾病其實是一種警訊,提醒我們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層部分,比如精神需求,如果我們認真看待這個警訊,全盤改變生命方向,不僅能治療我們的身體,甚至整個生命。
◎生命就是持續的生死共舞,無常律動 。
◎我們害怕放下,事實上是害怕生活,因為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。
◎西藏談執著~我們執著的東西,本質上是執著不了的:
同一隻髒手不可能在同樣的流水中洗兩次
不管你多用力,沙還是擠不出油來
◎當一方越執著,另一方就越逃避,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越脆弱。
◎人們總是把執著誤當成愛。
◎一旦失去了愛,你所面對的,就只剩下愛的紀念品和執著的疤痕。
◎解除執著時大悲心於焉生起。
◎威廉‧布萊克之詩
「把喜悅綁在自己身上的人,
反而毀滅了長著翅膀的生命,
當喜悅飛去而吻別它的人,
將活在永恆的朝陽之中。」
◎生命中的逆境,在教無常道理,讓我們更接近真理。
◎吻頰可讓被吻者沉浸在濃厚的溫柔、溫暖、信心和力量之中。
◎凡夫心:有相對觀念、會執著、思考、謀劃、欲求、操縱、暴怒、製造或沉溺負面情緒、拒絕外物、如風口燭火,被風吹來吹去,無法穩定。
◎體悟心性,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。
◎心性:本初、純淨、原始的覺知,是當下明智、清晰、輝煌和覺照的本覺,也可以說是知識本身的知識。
◎雲不是天空,也不屬於天空,它們只是懸掛在那兒,以稍帶滑稽和無所歸屬的模樣經過,從來不曾弄髒天空,或在天空畫下任何記號。
◎當我們看雪花翩翩飛下、太陽從山後緩緩升起、看到一束光線神秘飄緲投進屋內,都可能讓我們瞥見心性存在,這些光明、安祥、喜悅時刻,都曾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,而且其妙得令人中深難忘。
◎心是所有投影升起的地方。
◎西藏文佛教徒nangpa,意譯為內省之人。
◎西藏「理論像衣服上的補釘一樣,總有一天會掉的。」
◎禪定是通往證悟之路。
◎一切恐懼和無數的煩惱都來自心。
◎美國:百分之十三的人心裏不正常,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輪迴。
◎一切掙扎和奮鬥都來自狹窄心境。
◎消融固化看待事物的習氣。
◎當你吃東西時,把負面和幻想吃進空性肚子消融它們遍及虛空法界,大小便時觀想一切障礙正被清洗淨除。
◎佛陀說:「不要忽視小惡,儘管火花再小,都會燒掉像山那麼高的乾草堆。
◎生命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與別人建立無憂無慮而貼心的溝通,其中又以與臨終者的溝通最為重要。
◎溫暖的鼓勵臨終病人盡可能自由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、恐懼和情緒,這種坦承、不退縮的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,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,接受生命或好好的面對死。
◎癌末或臨終者正處於人生最脆弱階段,你需要發揮你的技巧、敏感、溫暖和慈悲,讓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來。
◎在生命所有嚴重的情況裏,有兩樣東西最有用:利用常識和幽默感。
◎不要用太個人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:當你最料想不到的時候,臨終者會把你當作憤怒和責備的對象,誠如庫柏樂‧羅絲醫師所說的「憤怒和責備可以來自四面八方,並隨時隨意投射到環境去。」,不要認為這些憤怒針對你,只要想想這些都是由於臨終者的恐懼和悲傷,你就不會做出可能傷害你們關係的舉動。
◎避免向臨終者做的事情:傳教(沒有人希望被別人的信仰拯救)、把自己修行方式告訴他(除非他主動想了解)、在安寧病房不是要任何人改變信仰,而是要幫助眼前的人接觸他自己的力量、信心、信仰和精神。
◎對臨終者你必須努力以他自己的生活、性格、背景和歷史看待那個人,並毫無保留接受他。
◎臨終者最需要的是別人對他表達無條件的愛,越多越好。
◎助你打從內心對臨終者產生愛隻兩個方法:
一、看者臨終者,想像他跟你完全一樣~有相同需求、寂寞、離苦得樂欲望、恐懼、傷心、無助
二、把自己直接放在臨終者立場(角色扮演):問自己「最需要什麼?最喜歡什麼?最喜歡眼前的朋友給你什麼?」。
◎西斯里‧桑德斯「我曾問過一個知道自己即將不久人世的人,他最想從照顧他的人身上得到什麼?他說『希望他們看起來像了解我的樣子』。
◎西斯里‧桑德斯「所有照顧臨終者的人遲早都會知道,他們收到的,遠比他們給予的還要多,因為他們會碰到許多忍耐、勇氣和幽默。」
◎告訴臨終者,我們知道他們有勇氣,常常可以啟發他們。
◎應該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嗎?→應該,告知時要盡可能安靜、仁慈、敏感和善巧
◎臨終是人們接受他們一生的大好機會。
◎感到恐懼時,就會感到孤獨寂寞。
◎當一個人去世時還懷著罪惡感,或對別人有惡意,那些尚存著就會受到更多的痛苦。
◎死亡的時刻有它的莊嚴、肅穆和結局,比較能夠讓人接受和準備寬恕,這是他們從前所不能忍受的。
◎即使在生命的最尾端,一生的錯誤還是可以挽回。
◎西藏宗喀巴大師:朋友會變成敵人,敵人也會變成朋友。
◎臨終者經歷深刻的病苦後要放下而安詳的去世,必須從他所愛的人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:一容許他去世,二保證在他死後,他會過得很好,沒有必要為他擔心。
◎在死亡發生後,記住要給小孩特別的關懷和感情。
◎一位妻子對即將往生的丈夫說:沒有你,我會很難過,但我不想看到你繼續受苦,因此你應該放下。
◎臨終者即將往生前可在他旁邊供奉神(聖)像,表虔敬和心靈寧靜,這種做法作用很大,即啟發人們把死亡變成一種神聖的過程。
◎沒有那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的死。
◎史提芬‧雷溫:當你的恐懼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憐憫,當你的愛心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慈悲,憐憫的根源是恐懼、傲慢和自大。
◎吸氣時,想像吸盡一切不好的東西,呼氣時,想像呼出寧靜、清明和喜悅,藉此淨化和治療你的心的氣氛和環境。
◎每一位臨終者都是老師,他給予所有伸出援手的人轉化的機會因為他正在發展他們的慈悲心。
◎幫助臨終者就好像是伸手扶起即將跌倒的人,你的出現帶來力量、安詳和深度的慈悲觀注,可以幫這臨終者喚醒自己的力量。
◎西斯里‧桑德斯「臨終者已剝掉面具和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務,因此,比從前開放和敏感得多,他們可以看透一切虛象,曾有一位老人說:『不要讀東西給我聽了,我只要知道你腦子裏想些什麼?你心中的感受是什麼?
◎當你覺得對臨終者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時,你就要祈禱、冥想,祈請佛或你信仰的神聖力量。
◎對臨終者精神幫助:給予希望和找尋寬恕。
◎犯罪是人,寬恕是神。
◎祈禱詞:每個人在去世當時,都能夠擁有和他相同的恩賜和詳和。
◎每個人盡力和臨終者在死亡來臨前,一起把執著和悲痛處理掉,一起哭出來,表達出你們的愛,說再見,但試著在死亡時刻真正來臨前,完成這個過程,可能的話,親友最好不要在臨終者斷氣的那一刻過度悲傷,因為臨終者的意識在那一瞬間特別脆弱。
◎中陰聞教得度:你在臨終者床邊的哭聲和眼淚,對他而言,就是雷聲和冰雹。
◎全然的信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一種力量
◎瀕死經驗的回顧生命:我們是主持審判的人,也是接受審判的人,一切審判都發生在我們心中。
◎憂傷,可以是慈悲的花園。
◎受苦可以讓你能夠體諒並產生慈悲心來幫助別人。
◎瀕死基本經驗:
1、經驗到安詳幸福,無痛苦恐懼。
2、有離身經驗,可以在上方看到自己肉體,視、聽決加強,意識清晰靈敏,能穿牆通行。
3、覺察到另一種實相,進入黑暗中,再漫無涯際的空間漂浮,然後迅速通過一個隧道。
4、看到光,而後像被磁鐵吸住般往那一點靠近,最後被包裹在光和愛之中,會回顧生命,看到活著時所做的一切,包括好的和壞的,他們以精神感應和那個光之生命溝通,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永恆而快樂的面向,置身其中,所有時空概念都毫無意義,即使這種經驗僅一、兩分鐘,都是多彩多姿,非常豐富的。
5、有些人看到有著超自然美的內在世界,天堂般的景色和建築,還聽到天樂,牠們有一體的感覺,只有很少數的人說見到恐怖的地域景象。
6、也許會抵達一個不能越過的邊界,有些人碰到過世的親友,還對他們說話,他們決定或被告知要回到肉體和這一世,有的是負有任務和使命,有的是要保護和照顧他們的家人,有的只是為了完成未完成的生命目的。
◎骨癌末期病人也許會衍生肺炎,如果不醫治肺炎的話,可能讓病人死得比較安詳、減少痛苦,而不拖延死亡。
◎故事
賽月童子的故事
喬達彌~向鄰居要一粒沒死過家人的芥菜子的故事(p40)
意義:接近死亡,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
格薩爾王與洛東的故事(p52)
井底蛙故事(p60)
全站熱搜